第97章 稻穗星图的指引

远处,一只白鹭飞过田埂,翅膀拍空气的声音很清楚。

他知道,这只是开始。

接下来的日子,祖田成了全镇的秘密中心。老农轮流值守,年轻人也开始学祖辈的手艺。有人磨锄头,有人看古书里的“地脉图”,还有大学生自发组“乡土修复小组”,用现代仪器配合传统方法,研究菌丝发光的原因。

那枚璇玑图核心被放在祖田中央的石台上,日夜发光。夜深人静时,靠近还能听见轻微嗡鸣,像程序还在运行,等着唤醒。

陈砚每天清晨都来。

他不再只看数据,而是坐在田埂上,对着那株古稻说话。有时讲天气,有时讲小时候,有时什么都不说,就听风吹稻叶的声音。

他知道,土地记得一切。

那些被忘的名字,中断的手艺,没说出口的誓言,都在这里睡着,等有人愿意弯腰,把手伸进泥土,轻声问一句:

“你还好吗?”

春去秋来,祖田悄悄变了。

起初只是几条干渠有了水,大家以为是上游放水。可不久后,连旱坡地也渗出清泉,井水不黄了,稻子长得快,最难种的黏土洼地也长出了好穗子。更奇怪的是,有些地方夜里会有蓝光,像萤火,不伤作物,反而引来蜜蜂蝴蝶。

镇上年轻人好奇。有人拍视频上传,标题《神秘光带下的丰收奇迹》,没想到引来生态学者和民俗专家。他们带仪器来测,发现水质变好,土壤重金属下降,菌丝结构罕见,像古老的生命网在恢复。

但他们解释不了是怎么发生的。

陈砚从不接受采访。他继续每天巡查渠道,记水流变化,看古稻生长。他发现,每逢月圆,璇玑图核心光更强,周围菌丝会排成复杂图案,像在传信息。他试着描下来,发现和周映荷笔记里的线条很像。

某个深夜,他独自坐在石像旁翻旧册页。烛火摇晃,一页纸上浮出隐形字——是用草木灰和月见草汁写的显影配方,只有特定温湿度才看得见。

上面写着:

“地非死物,乃活魂之所寄。凡欲通其语者,必以血为契,以心为桥,以三代之技为钥。”

陈砚呆住。

他终于明白,“地医术”不只是草药或水利技术,是一整套人与土地相连的智慧。它要使用者懂自然,更要心存敬畏,愿意传承,敢于牺牲。

而这三样,正是过去三十年丢得最干净的东西。

他也明白了,敬畏之心、传承之志、牺牲之勇才是关键。

赵铁柱的“地听者”系统慢慢修好了。陈砚按青铜图重建部分节点,加上太阳能板,夜晚传感器就会把数据投到一面墙上,变成一幅流动的地脉图。

周映荷也不再只是采露换水。她开始教几个年轻女子认药草,教她们配药。她不是疯子,也不是巫女。她说:“我只是个守护者。”

有一次,陈砚问她:“你母亲……后来怎么样了?”

她停下动作,望着渠口,很久才说:“她被带走后,再也没回来。但我找到了她的日记。最后一页写着:‘如果有一天大地真的开始说话,请替我告诉它——我没有放弃。’”

陈砚鼻子一酸。

他知道,这场抗争从未结束。

后来,青石镇被评为“全国生态修复示范镇”,要建现代化农业园区,引进智能灌溉和无人机监测。项目会上,官员讲科技如何改变农业,没人提那尊石像,也没人说祖田的故事。

会议结束,陈砚站起来,平静地说:“我们可以用新技术,但请保留祖田原样,让老农继续用老办法。”

官员不解:“这些老法子,效率太低了吧?”

“可它们能让土地开口说话。”

全场安静。

最后达成协议:科技用于外围监测,核心区由本地匠人管理。《地医术初解》正式列入乡土教材。

又是一个清明。

陈砚带孩子们来到石像前。每人捧一抔新土,轻轻放在基座四周。阳光洒下,菌丝泛起金光,像在回应这份敬意。

一个小女孩抬头问他:“陈爷爷,土地真的会疼吗?”

他蹲下,握住她的手,轻轻按在泥土上:“你感觉到那一点点颤动了吗?”

小女孩闭眼,点点头。

“那就是它在回答你。”

风吹过稻田,大片绿浪起伏,像大地的呼吸。

而在最深处的光影里,璇玑图核心静静旋转,像一颗永不熄灭的心脏,守着一段永远不会结束的约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