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8章 王庙村的小轿车

他没有使用PPT,也没有念稿子。只是指着裸露的车架、线路、悬挂系统,一一讲解设计逻辑。

“为什么电池舱采用快拆结构?因为农村维修难,等不起专业技师。”

“为什么离地间隙比同类高5.2厘米?因为我们试过一百二十三种乡道路况。”

“为什么不用最便宜的钢板?因为一次断裂,就是一条人命。”

他说得很慢,但每一句都像锤子敲在人心上。

一位年近六旬的老教授站起来,声音有些颤:“你们这份数据包,我昨晚看了三个小时。连每个焊点的电流参数都有记录……你们就不怕被人抄了去?”

丁元英平静回应:“怕。但我们更怕闭门造车。如果有人愿意学,说明这个行业还有希望。”

会议结束时,草案编写组组长亲自握住他的手:“明天开始,我们要去你们厂实地调研。不是走形式,是真的想搞清楚——你是怎么做到既保质量,又控成本的。”

消息传回古城,全厂沸腾。

当晚,培训中心灯火通明。十二名学员自发留下来加练实操。老刘穿梭其间,一边纠正姿势,一边叮嘱:“拧螺丝不是使劲就行,要听声儿。听到‘咔’的一响,才是到位。”

冯春梅蹲在一具发动机前,正用记号笔标注她发现的一个布线冗余点。她拍下照片,投进“创新建议箱”,又补充写了一行小字:“省一根线,少一分故障可能。”

时间悄然推进至初夏。

“星辰号”正式获得省级推荐,入围“全国乡村振兴科技创新示范项目”。更令人振奋的是,商务部下属的对外援助项目初步意向函送达——拟采购二百辆用于非洲偏远地区交通改善工程。

韩楚风再次来到厂区,这次他带来了一个消息:“东南亚三个国家的大使馆都派人来问,能不能在当地建组装线?条件是必须培训本地工人。”

丁元英站在新建的远程协作中心前,看着墙上实时连接的合作院校画面,淡淡地说:“我们可以输出产品,但更要输出方法。让他们也学会怎么造一辆真正属于人民的车。”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冯世杰插嘴:“那你打算派谁去?语言都不通。”

“那就先招懂外语的技术员。”丁元英转身看向培训中心的方向,“或者,从这批学员里培养。”

那一刻,所有人都明白:这场始于山村的造车梦,正在悄然改变更多人的命运。

某个周末傍晚,夕阳洒满厂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