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71章 悄然消失的街头的画师

青砖铺就的甬道两侧,石榴树依旧虬枝盘曲,只是比记忆中粗壮了些。

廊下的宫灯换成了节能款式,却仍保持着传统的六角造型。

正房窗棂上贴的福字褪了色,还是当年母亲亲手剪的那张。

就连影壁前摆放的灵璧石,都维持着他离家时的角度,仿佛时光在这里刻意放慢了脚步。

李敖的皮鞋踩在回廊的木地板上,发出熟悉的吱呀声。

这声音让他突然停住脚步——六年前离家时,他刻意放轻的脚步从未发出过这样的声响。

而现在,他每一步都踏得实实在在,像是在向这个家宣告:那个离家出走的少年,终于长大了。

西厢房透出的暖光里,隐约传来瓷器碰撞的清脆声响。

母亲定然又在手忙脚乱地摆盘,就像他小时候每次放学回家时那样。

这个认知让李敖眼眶发热,他深吸一口气,整了整其实并不需要整理的衣领。

四合院的夜色被灯火分割成明暗交织的画卷。

正房的雕花窗棂透出温暖的橘光,将父亲伏案工作的剪影投在窗纸上;

东厢房沉寂在黑暗里,那扇他曾经无数次推开的红木房门紧闭着,仿佛在无声诉说着六年的空置;

后院的灯光稀疏暗淡,依稀可见几个值夜的人影晃动——那是他记忆中永远沉默的背景。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糖色好像炒老了...火候也..."西厢房传来母亲的自言自语,伴随着瓷勺碰撞砂锅的清脆声响。

李敖的指尖突然发麻,母亲念叨东坡肉的声音像一把钥匙,"咔嗒"一声打开了记忆的闸门。

他仿佛又看见母亲系着蓝布围裙,在灶台前小心翼翼地撇去浮沫,琥珀色的肉块在砂锅里咕嘟咕嘟地颤动,甜香顺着蒸汽爬上他的校服领口。

在纽约的地下室里,他尝过米其林三星的版本,吃过唐人街老师傅的拿手菜,甚至自己照着菜谱复刻过无数次。

可那些精心调配的酱汁里,永远缺少一种说不清道不明的滋味——那是母亲手腕颤抖时多撒的一撮糖,是父亲下班带回的陈年花雕,是家里那口养了二十年的老砂锅慢慢煨出来的,独属于"家"的味道。

"先吃饭。"

父亲的声音像一柄利剑劈开回忆。

李敖抬头,看见那个曾经在电视里叱咤风云的男人站在廊檐下,月光将他鬓角的白霜照得发亮。

父亲的身形似乎比记忆中矮了几分,挺括的西装外套竟显得有些空荡。

"父亲..."李敖的喉咙突然哽住。

他想起在夏威夷海滩,赵天宇指着大海说"不要给自己留下遗憾"时的神情。

此刻他才真正明白,那不是在说风景,而是在说人生中最痛的领悟——有些等待,经不起时光的磋磨。

李天啸背在身后的手微微发抖。

灯光下儿子的轮廓比记忆里更清晰,牛仔裤洗得发白,帆布鞋边沾着颜料,可那双眼睛里的倔强一点没变。

他想起六年前那个不辞而别的青年,如今站在院里的已然是个棱角分明的男人,只是眼角眉梢的风霜,泄露了这些年在异国他乡的艰辛。

"你母亲..."他顿了顿,把涌到嘴边的千言万语压成一句:"做了你最爱吃的东坡肉。"

西厢房餐厅的灯光漫过门槛流到青石板上,李敖看见母亲的身影在光晕里忙碌。

他突然意识到,这六年自己画遍纽约的地铁乞丐、中央公园的流浪汉,却始终不敢动笔画"家"——原来最平凡的团圆,才是最奢侈的题材。

李敖的脚步在西厢房门前凝滞了一瞬。

漆红的门框上还留着几道浅浅的划痕——那是他十二岁时量身高用小刀刻下的印记。

他深吸一口气,推开了那扇熟悉的雕花木门。

暖黄的灯光如水般倾泻而出。

李夫人正弯腰摆弄着碗筷,听到声响猛地抬头。

瓷勺从她指间滑落,在青砖地上摔成两半。

六年的光阴在这一刻轰然破碎,母子俩隔着满地瓷片四目相对。

"妈,我回来了。"李敖的声音哑得不成样子。

他看到母亲的眼角爬满了细纹,曾经乌黑的鬓发间已夹着银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