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0章 中西合璧,全球攻坚

戴维·温莎的那个越洋电话,仿佛一道穿越了近百年时光的闪电,猝然劈开了笼罩在现实之上的重重迷雾,也照亮了一段尘封的往事。杰克·温莎,那个肌肉发达、思维跳脱、总能把“足三里”记成“腿上的三英里”的英国贵族徒弟,他不仅没有在时光的长河中淡忘昔日的师父与情谊,甚至以某种隐秘而执着的方式,参与并见证了林怀远离开后的漫长岁月。

通过安全级别极高的加密视频连线,林怀远在医院的临时指挥中心见到了屏幕那端的戴维·温莎。年轻人约莫三十岁上下,有着与杰克相似的深邃眼廓和挺直鼻梁,继承了温莎家族标志性的浓密棕发,但气质却与祖父的豪放不羁迥然不同,显得沉静而儒雅,金丝眼镜后的眼神透着学者特有的专注与审慎。他是一位在牛津大学沃尔夫森学院从事医学史与跨文化医学研究的助理教授。

“林……林先生?”戴维的中文带着些许经过学院派打磨的英伦口音,但足够清晰流利,他的语气充满了难以抑制的激动,甚至能看出他放在桌面上的手指微微颤抖,“请原谅我的冒昧打扰。我从小……几乎是听着祖父的故事长大的。关于您,关于南京秦淮河畔那座总飘着艾草香的‘太乙灸舍’,关于那场他用‘荒唐的粗盐’尝出味道的霍乱防疫,还有东北冰天雪地里亮起的‘行军灸’的星星之火……他的日记里,充满了对您医术、武艺和人品的敬佩,以及……以及对那段峥嵘岁月的深切怀念。”

他顿了顿,似乎在平复翻涌的心绪:“不瞒您说,在我接受现代科学体系教育的很长一段时间里,我始终认为,祖父的那些记载,是一位老人对东方神秘文化的浪漫化想象,是掺杂了个人情感的、对逝去青春的追忆。那些以气御针、艾火回阳、飞针制敌的描述,太过传奇,超越了现代医学和物理学的理解范畴。直到……直到我通过特殊渠道,看到了今天这场有限直播的录像!您施灸时那沉稳如山的气度,选取穴位时那精准而富有深意的组合,悬灸、雀啄、回旋时那蕴含独特韵律的手法……甚至您透过防护面罩,那平静而坚定的眼神,都和日记里的描述,和祖父凭借记忆画下的那些潦草却传神的草图,一模一样!”

戴维的声音带上了一丝不易察觉的哽咽,他深吸一口气:“我几乎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时空仿佛在这一刻错位了。您……您真的和祖父描述的一样,仿佛时光在您身上停滞了。这太不可思议了!”

林怀远静静地听着,心中百感交集。杰克那咧着嘴爽朗大笑、笨拙地捧着《黄帝内经》追问、喊着“师父”在中院里扎马步的模样,伴随着艾草的清香,无比清晰地浮现在眼前,那么生动,那么鲜活。他压下胸腔里翻涌的复杂情绪,沉声问道,声音里带着一丝连他自己都未察觉的沙哑:“杰克……他后来,怎么样了?”

屏幕那端,戴维的神情黯淡了一瞬,随即被一种混合着骄傲与怀念的情绪取代:“祖父在二战结束后,曾多次试图重返中国寻找您,但当时时局动荡,东西方阵营对立,他的申请屡屡被拒,最终未能如愿。这件事,成了他晚年最大的遗憾之一。他回到英国后,并未继承家族的绝大部分产业,而是利用自己的贵族身份和影响力,孜孜不倦地在欧洲范围内推广他理解的中医文化,演讲、写文章,甚至尝试在英国建立一个小型的中医诊所。可惜,在那个时代,应者寥寥,收效甚微。但他从未放弃,他常说,‘林师父的医道,是超越时代和国界的智慧,总有一天,世界会认识到它的价值’。”

戴维调整了一下摄像头,让林怀远能看到他身后书房一角,那里挂着一幅装帧精美的水墨画,画的正是几株迎风摇曳的艾草,笔法虽非大家,却充满感情。“他晚年时,将最完整、最私密的一套日记副本,以及一些他凭借记忆和工程师的思维绘制的图纸、笔记,郑重地交给了我父亲,并叮嘱我们,如果有一天,温莎家族的后人,能遇到与日记中描述的‘林怀远’师父特征高度吻合的人,无论听起来多么匪夷所思,都一定要想尽办法,将这些‘时代的礼物’交到对方手中。他说……‘这不仅是对过去的交代,也可能是指向未来的钥匙’。”

通话结束后不久,戴维·温莎展现出了惊人的效率。通过安全的数字通道,他将口中那“最完整的日记”的高清扫描件,以及那些泛黄的、笔触却异常清晰、甚至带有工程制图般严谨风格的图纸电子版,发送到了攻坚团队的专用服务器上。

这些尘封的资料,其价值远超林怀远之前接触过的任何关于杰克的信息。日记并非简单的流水账,而是杰克用中英双语混杂、图文并茂的方式,记录下的那段跌宕起伏的岁月。里面不仅充满了学习针灸时把自己扎得嗷嗷叫、误尝灸盐齁得狂吐舌头的生活趣事,更有他对“经络是不是像铁路网”、“气是不是一种特殊能量”等中医核心概念的懵懂而认真的思考。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尤为珍贵的是,日记中极其详实地记载了林怀远在霍乱防疫、战地急救中使用的诸多方剂配伍、艾灸手法(包括雷火灸、隔盐灸、灯火灸等的具体操作细节、适应证和禁忌)、针灸选穴秘诀与下针深浅、角度。其中很多细节,比如某次治疗枪伤坏疽时,根据月亮盈亏微妙调整艾灸时间的“古法”,连林怀远自己都需要凝神回忆才能想起。杰克甚至尝试用他学过的西方解剖学、生理学知识,去笨拙地标注和解释经络的走向、穴位的功能与邻近神经血管的关系,虽然显得稚嫩,甚至不乏谬误,但字里行间透出的,是一种超越时代的、试图沟通东西方两种截然不同医学体系的真诚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