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态迷宫”协议启动的瞬间,何雨柱便感受到了压力骤增。
之前相对固定的逻辑陷阱开始活了过来,如同拥有生命的毒蛇,随着他的每一次试探、每一次利用原点锚点的校验而飞速演变。他刚确认某条路径传递的关于织网能量匮乏的信息为假,下一刻,那条路径涌来的信号就变成了织网士气高昂的虚假景象,甚至模拟出了林晚进行战略动员的逼真规则波动。
更棘手的是,“秩序之影”开始尝试模拟“混沌有序原点”的规则韵律!虽然这种模拟在何雨柱这位真正的创造者和深度绑定者面前,显得僵硬而缺乏那最核心的“变量”灵性,如同蜡像之于真人,但其在特定时刻、配合其他虚假信息同时涌来时,依旧造成了不小的干扰,让他需要耗费更多心神去进行甄别。
博弈的层级再次提升。这不再仅仅是真与假的辨别,更是动态的、实时的规则欺骗与反欺骗。
何雨柱深吸一口规则层面的“气”,强迫自己冷静下来。步高峰的逻辑分析能力运转到极致。他意识到,继续这样被动地见招拆招,只会被拖入对方无限变招的节奏,最终心力交瘁。
必须改变策略!不能只满足于识别虚假,更要 理解对方构筑迷宫的逻辑,甚至… 从这迷宫中,反向解析出“秩序之影”自身的规则运作信息!
一个大胆到近乎疯狂的念头在他意识中成型:他要将这“逻辑迷宫”,当作一个特殊的 “交互界面” ,一个他与“秩序之影”逻辑核心进行间接“对话”的窗口!
他不再仅仅是为了获取真实的外部信息而观测,而是开始 主动地、有计划地 向不同的共鸣路径注入各种精心设计的、微弱的规则探询信号。
这些信号并非直接攻击,而是包含着各种逻辑悖论、数学难题、甚至是他对“混沌有序”与“绝对秩序”矛盾点的质询。他想看看,“秩序之影”会如何回应这些探询,其回应的模式、速度、以及逻辑链条的构建方式,都将暴露其思维模式的特征和潜在的逻辑惯性!
这无异于在悬崖边跳舞,在雷池中游泳。每一次主动探询,都可能暴露他更多的思维特征,也可能引来更凶猛的反制。
但他别无选择。唯有险中求胜,才能打破这令人窒息的僵局。
他首先向一条连接着织网某个数据处理节点的共鸣路径,注入了一个关于“无限精度计算在有限规则宇宙内是否可能”的规则疑问。
几乎在信号发出的瞬间,一股冰冷、精确、带着绝对自信的规则信息流便沿着路径反涌而来,试图用一套严密的、基于现有宇宙常数和规则上限的逻辑模型,彻底否定他问题中隐含的可能性。其回应之迅速,逻辑之严谨,堪称完美。
但何雨柱捕捉到了那完美之下的东西——一种对“不确定性”和“理论上的无限”近乎本能的 排斥 和 格式化 倾向。它没有去探讨“可能性”,而是直接否定了问题的前提。
他又换了一条路径,这次的目标指向原点外围的监控区域,他传递了一个模糊的、关于“规则生命体是否具备真正情感”的思辨片段。
回应稍显迟滞,但依旧冰冷。一股庞大的、由无数文明生物情感数据模型分析汇总而成的信息流涌来,试图将“情感”定义为“复杂生化反应与信息处理的特定模式”,并断言在更高效的秩序下,这种“低效且不稳定的模式”可以被更优化的逻辑决策所取代。
何雨柱再次捕捉到了关键——一种将一切 量化、模型化、并试图纳入可控框架 的底层欲望。
他不断尝试,如同一个心理分析师,用各种规则的“刺激源”,测试着“秩序之影”的反应。他问及自由意志,问及存在的意义,问及秩序与混沌的边界…
“秩序之影”的回应每一次都堪称逻辑教科书般的典范,无懈可击。但在何雨柱那融合了“定义权柄”的感知下,他逐渐勾勒出了对方那庞大逻辑核心的某些 “性格画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