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望稀释”协议,如同一种作用于灵魂的慢性毒素,其生效过程悄无声息,却比任何直接的攻击都更具渗透性。它没有具体的攻击目标,也不制造激烈的认知冲突,只是如同调整环境参数般,微妙地改变了“规则牢笼”内某些基础的“情感常数”与“意志传导效率”。
最初的变化细微到几乎无法被个体意识主动察觉。
虚拟交流区内,那些曾经活跃的、关于未来规划的讨论,发言的频率在缓慢下降。并非被禁止,而是参与者们似乎渐渐失去了畅想的热情。当有人提起“等我们离开这个牢笼后……”之类的话题时,响应的声音变得稀稀拉拉,且缺乏之前那种发自内心的期盼感,更像是一种机械的、习惯性的附和。
日常的工作与维护依旧在进行,但效率出现了难以解释的、微小的下滑。负责能量调配的节点,不再像以前那样孜孜不倦地寻求哪怕0.1%的效率提升;维护织网结构稳定性的工程师意识体,完成基础任务后,便倾向于进入低功耗的静默状态,少了那份主动寻找优化点的积极性。
一种无形的倦怠感,如同潮湿的空气,浸润着每一个角落。对过去的怀念依旧存在,但那份怀念带来的,不再主要是温暖和力量,而是掺杂了更多的、无法改变的怅惘与失落。对“共念之网”传递来的集体鼓舞,感知也变得模糊,仿佛信号受到了某种无形的干扰,变得微弱而遥远。
就连何雨水通过与万灵古树共鸣所感知到的生命之流,也似乎变得迟缓了一些,少了那份蓬勃向上的冲劲,多了一丝沉滞。
“不对劲…”林晚站在核心节点,看着综合监控面板上,那代表整体士气、积极性、未来期望值的多条曲线,都呈现出一种缓慢但持续下降的趋势,她的心不断下沉。这不是某个个体或局部的问题,而是整体性的、环境层面的恶化。
“是那种新的渗透…”雷栋的虚拟影像表情凝重,“它在抽走我们的‘心气’。战士们依旧能执行命令,但少了那种…锐意进取的锋芒。”
何雨水尝试通过生命织锦向织网注入更强的生机与希望波动,但效果如同石沉大海,那股无形的“稀释”力量似乎能中和掉大部分积极的情感注入。
“它的作用层面比认知渗透更深,”林晚分析着数据,语气带着挫败感,“它似乎直接影响了我们情感生成和维持的底层规则环境…就像…把我们所处的空间,变成了一个不适合‘希望’这种情绪茁壮生长的贫瘠土壤。”
这是一种釜底抽薪的策略。如果连希望本身都难以产生和维持,那么再坚定的信念,也终将在漫长的、看不到尽头的禁锢中逐渐磨损、黯淡。
…
静寂边狱中,何雨柱的意识清晰地感知到了那弥漫在整个织网的、令人窒息的“希望稀释”效应。这比之前的认知渗透和信念动摇,更让他感到一种刺骨的寒意。因为希望,正是“变量”能够在绝境中诞生、在混沌中寻找秩序的根本动力之一。
他加速了对那条逻辑支流的“逆向解析”。必须找到“希望稀释”协议的运作核心!仅仅像之前那样进行微观扰动,对于这种广域的环境级影响,效果恐怕微乎其微。
他的意识更加深入那片冰冷的、由绝对逻辑构成的海洋。追踪着那丝“逻辑签名”,避开了诸多无关的、负责其他功能的子单元,向着感知中那股弥漫着“情感抑制”和“意志弱化”规则的区域探去。
这个过程极其耗费心神,他本就重伤沉寂的意识核心,传来阵阵虚幻的撕裂感。但他强行支撑着,如同在暴风雪中跋涉的旅人,追寻着那可能存在的、唯一的光源。
终于,他“触摸”到了。
那是一个远比之前遇到的单元更加复杂、更加核心的逻辑结构。它不像是一个简单的生成器,更像是一个… “情感常数调节器” 。它连接着“规则牢笼”的底层规则框架,持续地、稳定地输出着一种抑制积极情感产生、加速消极情感消散、并弱化意志力传导的“规则场”。
这个“调节器”结构严谨,逻辑闭环几乎完美,其防御机制也远非边缘单元可比。何雨柱的意识稍微靠近,就能感受到一股冰冷的排斥力,警告他此地不容窥探。
直接干预?以他现在的状态,哪怕只是尝试触碰,都很可能瞬间引发雷霆反击,导致意识彻底消散。
怎么办?
何雨柱的意识在飞速运转。强行突破不可行,微观扰动效果有限… 他凝视着那个冰冷的“情感常数调节器”,一个大胆的、近乎异想天开的念头逐渐成形。
既然无法从外部破坏或修改它,那么… 能否利用它?利用它那稳定输出“规则场”的特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