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没有办法进行针对性干预?”雷栋沉声问。
“很难…”林晚快速分析着数据流,“这种侵蚀直接作用于他们的思维底层,与我们建立的动态情感防火墙处于不同层面。强行外部干预,可能会对其意识造成不可逆的损伤…除非…”
她眼中银光一闪:“除非能找到他们信念动摇的‘逻辑漏洞’,并从内部进行修补和强化!但这需要极其精准的、个性化的‘信念锚定疗法’,需要时间,也需要他们自身具备足够的精神韧性来配合!”
…
静寂边狱中,何雨柱的“逆向解析”仍在继续。他同样感知到了外部织网中,那些关键信念节点正在遭受的、无声却凶险的侵蚀。尤其是“磐石”和“文渊”那里传来的信念动摇的波动,如同投入死水中的石子,在他沉寂的意识中漾开涟漪。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他无法直接去帮助某一个具体的个体。但他的解析,让他对“秩序之影”进行“信念动摇”攻击的运作模式,有了更深的理解。
他“看”到,那冰冷的逻辑支流,是如何精准地识别出目标意识体的核心信念,然后构建出专门针对该信念逻辑弱点的“质疑模型”,再如同植入病毒般,将这些模型悄无声息地注入目标思维过程。
何雨柱的意识飞速运转。他无法阻止这个过程,但他能否…再次进行极其微小的干预?不是直接对抗那些“质疑模型”,而是在其发挥作用的关键节点,注入一丝…基于“混沌有序”理念的、对“信念”本身的不同理解?
他的意念再次凝聚。这一次,目标锁定在那条逻辑支流中,负责生成“牺牲无意义论”质疑模型的部分。
他将自身对“牺牲”的理解——那不是冰冷的数字权衡,而是源于爱与责任,是在混沌现实中闪耀的人性光辉,是推动文明在黑暗中前行的、悲壮而伟大的力量——压缩成一道比之前更加微弱、更加融入背景规则波动的信息脉冲,再次小心翼翼地注入。
同时,他也分出一丝意念,针对“文明传承无用论”的模型,注入了关于文明之火如何在无数次看似徒劳的挣扎中得以保存、其价值正在于其过程而非最终形态的微弱信息。
这依旧是如同尘埃般的扰动。其效果,并非直接消除“秩序之影”的质疑,而是可能在“磐石”或“文渊”的潜意识中,激起一丝源自其自身信念深处的、对质疑声音的本能反驳,或者提供一个看待自身信念的、略微不同的、更坚韧的角度。
…
织网内部,针对关键节点的信念保卫战已经展开。
林晚亲自构建了数个紧急的“信念锚定”虚拟场景,试图将“磐石”和“文渊”等受影响者的意识引导进去。
对于“磐石”,场景重现了“归乡”基地陷落前,无数战士为掩护火种舰船撤离而慨然赴死的悲壮画面,试图重新点燃他内心深处对“牺牲”价值的认同。
对于“文渊”,场景则模拟了在废墟中挖掘保存文明数据、在流亡途中依旧坚持传授知识的片段,强化文明传承之于幸存者精神世界的重要性。
这些外部辅助起到了一定的作用,暂时稳定住了他们急剧恶化的精神状态,但那股冰冷的质疑声,如同附骨之疽,依旧在他们思维底层盘旋,需要他们依靠自身的精神力量去真正克服。
就在“磐石”于虚拟场景中,看着昔日战友的身影,内心在“牺牲意义”的质疑与澎湃的情感间激烈挣扎时,一个极其微弱的、并非来自场景设定的意念,如同火花般在他脑海深处一闪而过:
“秩序…无需牺牲,因其无生无死…亦无爱无恨…那究竟是永恒,还是…永恒的虚无?”
这意念微弱得如同错觉,却像一根针,猛地刺破了他被质疑笼罩的思维迷雾。对啊,如果连牺牲都不需要,那守护的意义何在?如果连爱与恨都没有,那存在的感受又是什么?冰冷的秩序,剥夺的不仅仅是混乱,更是生命之所以为生命的全部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