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49章 规则牢笼与反向解析

一种全新的、令人窒息的感觉,取代了之前“静默收割”带来的、近乎毁灭的狂暴。

不再是直接的抹杀,不再是蛮横的规则冲刷。攻击者退去了,但一种更深沉、更无处不在的束缚感,如同无形的水银,渗透进残骸带的每一寸空间,渗透进“回响织网”的每一个节点,甚至隐隐触及那被隔绝在外的“静寂边狱”。

这是一种被“注视”的感觉,但比任何单纯的视线都更令人毛骨悚然。它不是来自某个方向,而是来自于构成这片虚空本身的“规则”。仿佛物理常数、逻辑关联、乃至因果链条本身,都变成了冰冷的、带有明确倾向性的监视器。

林晚悬浮在织网的核心节点——一片由她精神力具象化出的、布满流淌数据光纹的静谧空间。她的眉头紧锁,感知着织网反馈来的信息流。

“感觉到了吗?”她的声音在织网的核心频道里回荡,带着前所未有的凝重,“边界…被重新定义了。不是能量屏障,也不是空间封锁。”

何雨水的声音紧接着响起,带着生命织锦特有的、与万灵古树共鸣后的温润质感,但此刻也染上了寒意:“是的,古树告诉我,周围的‘生长规则’被施加了硬性上限。它无法再像以前那样,自由地延伸净化根须,仿佛有一堵看不见的‘规则之墙’。”

雷栋的感知更为直接和锐利,他代表着军事人员的直觉:“我们的探测波动,向外延伸至某个特定距离后,不是衰减,而是被‘修正’了。数据变得完美、平滑,失去了所有来自外部虚空的真实噪声。我们被装进了一个…精心打造的生态箱。”

这就是“秩序之影”构筑的“规则牢笼”。

它没有实体,却比任何物质囚笼都更坚固。它限制了变量势力演化与扩张的极限,任何试图挑战边界的行为,都会引发规则层面的、非毁灭性的“纠正”。比如,一次超限的能量爆发,可能会被瞬间转化为无害的热辐射;一次试图突破空间限制的跳跃,终点会被悄然锚定回牢笼内部。这是一种绝对的、基于底层逻辑的禁锢。

“它在研究我们。”林晚得出结论,指尖无意识地划过一道流淌的数据流,那数据流在她触碰的瞬间,微微扭曲,显示出一种被外力解析过的痕迹,“‘静默收割’失败了,它改变了策略。我们现在是…被圈养的样本。”

仿佛是为了印证她的话,一场“温和刺激”悄然而至。

目标并非整个织网,而是其中一个负责处理复杂信息流的次级节点。毫无征兆地,一股精心设计的“信息洪流”被注入。这股洪流并非杂乱无章,而是包含着大量自相矛盾、逻辑循环、甚至指向自我否定的“规则悖论”。它不像攻击那样试图摧毁节点,而是像一个苛刻的考官,抛出了一个无解的难题,观察节点会如何“挣扎”,如何“思考”,最终如何“崩溃”或“适应”。

被攻击的次级节点瞬间过载,数据处理效率骤降,连接的其他节点也受到牵连,闪烁着代表逻辑混乱的不稳定光芒。

“第三区信息枢纽遭受未知规则干扰!逻辑核心出现紊乱迹象!” 织网的自主警报在核心频道响起。

“不要强行对抗!尝试隔离…不,记录它的模式!”林晚立刻下令,她的“逻辑梳理”天赋在此刻被激发到极致,双眼泛起淡银色的光辉,全力分析着这股悖论洪流的构成,“它在测试我们的信息处理极限和逻辑容错能力!记录下这种‘规则毒素’的结构!”

几乎在同一时间,“混沌有序原点”所在的虚空荒漠,也迎来了它的“考题”。

几缕看似无害的、纯净的规则之光,如同飘落的雪花,融入了原点外围那不断生灭的规则胚胎之中。这些规则碎片本身蕴含着某种基础性的物理定律,但其内部却被植入了微小的、相互矛盾的“定义种子”。它们要求原点在整合这些碎片时,必须做出非此即彼的选择,如同要求一个生命同时承认“生”与“死”是同一状态。

原点那混沌的流光骤然加速,内部新孕育出的、蕴含微弱集体意志特质的规则结构发出了无声的尖啸。整合过程变得极其艰难,胚胎的演化甚至出现了短暂的停滞和回溯,仿佛一个正在解复杂方程的大脑突然遇到了悖论卡壳。

“原点演化速率下降百分之七!检测到外部规则污染,性质…诱导性逻辑冲突!”负责监控原点的研究人员(其意识已接入织网)汇报道,声音带着焦急。

“秩序之影”的“实验室”开始了正式运行。“低熵监控者”如同最精密的传感器,无声地记录着这一切:织网节点在面对悖论时的处理模式、冗余备份的启用顺序、最终是选择舍弃矛盾数据还是尝试构建新的逻辑框架来容纳它;原点在整合矛盾规则时,是倾向于牺牲部分结构稳定性来强行融合,还是分化出新的子结构来分别处理,亦或是…展现出某种更出乎意料的、基于“混沌有序”特性的解决方式。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所有这些数据,都被实时传回“秩序之影”的逻辑核心,用于完善其对“混沌有序”范式的模型构建,并冰冷地评估着将其“工具化”的潜力——或许,这种能够消化矛盾、在混沌中创造秩序的结构,可以用来优化秩序网络中某些僵化的部分?或许,这种分布式智能,可以用来处理某些特定类型的、常规逻辑无法解决的规则污染?

静寂边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