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7章 三日之期

我记得,在父亲那本已被我焚毁的笔记里,除了关于“青桐”(NVI-1型校准仪核心振动传感元件)的记录,还零星提到过几种当时国际上处于探索阶段的、不同原理的频率稳定技术,虽然只是名词和极其简略的原理描述,而且以当时国内的条件几乎不可能实现,但……听起来足够“高深”,足够“前沿”。

能不能用这些虚无缥缈的、近乎于理论猜想的技术名词,包装成一个“有价值的消息”?

比如,声称从某些特殊渠道(可以推到已“失踪”的何大清或者他留下的关系网上)得知,除了“青桐”这条技术路线,还有另外的、可能更优越的替代方案正在被某个秘密部门研究?甚至,可以具体到某个技术名称,某个似是而非的研究地点或机构代号?

这无疑是在走钢丝。一旦“灰雀”深入追查,很容易露馅。但这也是目前我能想到的,唯一可能既不触及真实核心,又能吊住对方胃口的办法。

关键在于,如何把这个消息包装得足够真实,如何把握透露的“度”。

我需要一个看似合理的消息来源,需要一套能自圆其说的说辞,还需要在透露部分信息后,能留下更大的钩子,让对方觉得我还有更深的价值,不能一次榨干就扔掉。

这需要极其精密的设计和表演。

另外,我也必须利用这次机会,尝试套取关于父亲的信息。这比保住我自己的命,更让我牵挂。

三天时间,每一分每一秒都显得弥足珍贵。

第二天,我顶着两个浓重的黑眼圈去了轧钢厂。精神不济,但大脑却在高速运转。我利用宣传干事的便利,再次钻进了厂里的资料室,不是为了找什么技术革新的灵感,而是试图寻找任何可能与我脑海中那几个模糊技术名词相关的、哪怕是只言片语的报道或内部参考资料。我需要给那些名词找到一点点现实的依托,哪怕只是报纸上某个外国科技新闻的标题。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同时,我更加留意李副处长和刘建新的动向。李副处长似乎一切如常,但偶尔眉宇间会闪过一丝不易察觉的焦躁。刘建新依旧像条忠犬,围着李副处长打转,看我的眼神也多了几分审视。假“青桐”到了李副处长手里,似乎并未让他高枕无忧,反而可能引来了更深的漩涡。这让我更加确信,不能把宝押在假货的消息上。

四合院里,气氛也愈发微妙。易中海倒台后留下的权力真空,让阎埠贵和刘海中之间的明争暗斗几乎摆到了台面上。

周三晚上,我下班回来,正好撞见阎埠贵在前院“教育”几个追逐打闹的孩子,声音洪亮,引得好几户人家开门观望。

“都安静点!像什么样子!咱们院可是文明大院,要注意影响!不像某些人,光想着摆官威,不顾及邻里休息……”他这话,明显是说给中院刘海中听的。

果然,刘海中背着手,挺着肚子从中院踱步出来,皮笑肉不笑地说:“老阎啊,管孩子是好事,但也别太苛责了嘛。小孩子,活泼点是天性。倒是有些人,整天把‘规矩’‘算计’挂嘴边,可别把院里的人心算散了。”

两人目光在空中交锋,火星四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