谭志远这个名字,像一枚生锈的钉子,楔进了我的脑海。它连接着何大清的过去,也可能牵连着后院陈赵氏那深不见底的秘密,甚至关系到王主任讳莫如深的“历史遗留问题”。但我深知,在轧钢厂内部,关于这个名字的公开线索已经断了,再查下去,不仅徒劳,更可能触动某些敏感的神经。
王主任的警告如同悬在头顶的利剑。我不能再去档案室,不能再去向老师傅们打听任何与“过去”相关的事。明面上的路,似乎都被堵死了。
然而,心头的疑云不散,那份对真相的渴望,以及对自身处境的不安,驱使着我必须做点什么。既然直路不通,那就走迂回的路。既然轧钢厂内部无法深入,那就将目光投向外部。
我想起了之前工业局食堂交流会上结识的周师傅。他是工业局下属机床厂食堂的班长,为人热情爽直,技术上也乐于交流。工业局,那是管辖包括轧钢厂在内众多企业的上级单位,信息渠道远比一个轧钢厂食堂广阔。更重要的是,周师傅所在的圈子,接触的人员更杂,层面也可能更高。或许,在他那里,能听到一些不一样的风声,尤其是关于“上面”来的工程师之类的消息。
这并非直接打听谭志远,而是以厨艺交流为幌子,在闲聊中捕捉可能相关的信息。这应该不算是触碰王主任划下的红线吧?我心里给自己划了条模糊的界限。
机会很快来了。厂里接到通知,工业局下周要组织一次各厂食堂骨干的经验座谈会,主要是交流主食制作和冬季菜品保温的经验。我们食堂分到了一个名额。李副处长在晨会上提起这事,目光在几个老师傅和我身上转了一圈。
我立刻意识到这是个机会。在杨师傅等人还在沉吟的时候,我上前一步,主动请缨:“李处长,要不让我去试试?上次跟周师傅交流,学到不少东西,这次正好再深入聊聊,看看别的厂有什么好办法,回来咱们也能改进。”
李副处长看了我一眼,似乎有些意外我的积极,但随即点了点头:“嗯,雨柱你去也好,年轻人多学习,思路活。回来写个汇报。”
“是,保证完成任务!”我压下心中的激动,郑重应下。
几天后,我再次来到了工业局下属的招待所会议室。这次来的各厂食堂人员有十几位,周师傅果然也在。他看到我,很是高兴,隔着老远就挥手打招呼。
会议内容按部就班,各个厂的代表轮流发言,介绍自家食堂在主食花样、冬季保温方面的经验和困难。我认真听着,也代表轧钢厂做了发言,重点介绍了我们在大锅菜风味保持和粗粮细作方面的一些尝试,反响不错。
会议中途休息,周师傅立刻凑了过来,用力拍了拍我的肩膀:“行啊,何师傅!上次交流会就看出来你有两下子,这次讲得更是头头是道!你们轧钢厂食堂现在搞得是越来越像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