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3章 另辟蹊径路

陈赵氏没说话,只是伸出枯瘦的手,接过笔,在签收本上飞快地划拉了一下,然后一把抓过那封信,看也没看我们一眼,“砰”地一声关上了后院的门,留下一阵令人窒息的寂静。

整个过程快得惊人,她甚至没有询问信是谁寄来的。

邮递员李师傅松了口气,对着我们无奈地笑了笑,骑上车走了。

阎埠贵咂咂嘴,嘀咕了一句:“神神秘秘的……”也转身回了屋。

我却站在原地,心里波涛翻涌。那封信!牛皮纸信封,看起来很普通,但在这个时间点,出现在陈赵氏手里,显得格外蹊跷。是谁寄来的?内容是什么?会不会与王主任追查的“故人旧事”有关?

直接去问陈赵氏?那是找死。通过邮局打听?没有正当理由,邮局根本不会理会。

一条看似可行的路被堵死了。但我并没有完全失望。陈赵氏对那封信异乎寻常的急切态度,本身就是一个重要的信号!这说明,外界的信息传递,对她而言并非毫无意义,甚至可能至关重要。

官方渠道走不通,直接接触风险太高,那么,是否可以从其他侧面入手?比如……何大清这条线?

王主任警告我不要打听何大清离职的事,理由是“组织自有安排和结论”。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不能从其他合法合规的渠道,了解一些关于我父亲过去的情况吧?比如,他在轧钢厂的工作档案?或者,通过一些老工人,了解当年的普通旧事?只要不触及“离职原因”这个核心敏感点,或许能发现一些被忽略的、与后院相关的蛛丝马迹。

这个念头一旦升起,就像野草般在我心里滋生开来。是的,我不能直接去碰后院,但我可以绕着弯,从调查我父亲何大清的过往入手!这合情合理,儿子想多了解亡父(在这个世界,何大清等同于亡故)的生平,天经地义,只要方法得当,不涉及敏感领域,即便是王主任,也很难强硬阻止。

小主,

关键在于“方法得当”。不能大张旗鼓,不能直接追问敏感话题,只能通过闲聊、旁敲侧击,从一些看似无关的旧事中筛选信息。

第二天上班,我特意提早了一些去了食堂。杨师傅依旧在默默地准备着早饭的食材。

我凑过去,一边帮他搬面粉袋,一边状似随意地开口:“杨师傅,您跟我爸,当年是一起进厂的吗?”

杨师傅手上的动作顿了一下,头也没抬,闷声道:“问这个干嘛?”

“没什么,”我语气轻松,“就是有时候想起来,对我爸以前的事知道得太少了。他当年在厂里,厨艺怎么样?跟现在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