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1章 山村疑影

“它们在唤醒共鸣!”芮小丹冲进控制室,“必须切断局部电源,否则整个社区的情感阈值会被拉偏!”

“不能断。”丁元英却按下了阻止键,“这是我们唯一的机会。让信号流通,但引导它。”

他启动了“归途回响计划”——利用村民自愿提供的童年录音、老照片扫描件、以及扶贫日记中的情感关键词,构建一个真实的、温暖的“集体记忆池”。这个记忆池将以反向共振的方式,干扰共感纪元的单一叙事逻辑。

“它们认为世界遗弃了她们。”丁元英站在服务器阵列前,声音冷静如冰,“但我们告诉她们:有人一直记得你们的名字。”

三天后的清晨,阳光洒满新村落。

奇迹发生了。

文化中心的地基开始释放微弱的红外辐射,地质雷达显示地下出现规律性脉冲信号,频率与当年小学教室完全一致。

更令人震惊的是,那台尘封十年的神经同步仪,竟通过土壤中的金属残片完成了自激活,形成了一个临时的空间锚点。

“第七区……正在尝试具象化。”吴斌看着数据流,声音发抖,“它不是虚拟空间,是一个由集体信念支撑的半实体维度!只要情感强度足够,它可以短暂投影到现实!”

丁元英戴上特制感应头环,连接归途协议终端。他知道,下一步必须有人进入那个空间——不是以观察者身份,而是作为“母亲节点”,直面那个由无数失落灵魂构筑的世界。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你要进去?”芮小丹抓住他的手臂。

“只有我能带回来真相。”他说,“王明阳躲在幕后操控一切,但他忘了一件事:真正能唤醒孩子的,从来不是恐惧或控制,而是被记住的感觉。”

出发前,他写下一段话交给芮小丹:

“若我未能归来,请继续点亮纸灯。不必悲伤,因为每一次光的闪烁,都是我们在说:你还值得被爱。”

凌晨三点,丁元英步入文化中心地下室。这里已被改造成临时接入舱,中央摆放着一台由旧零件拼装而成的同步装置,外形酷似当年的试验设备。

他躺下,闭上眼。

意识坠落,如同沉入无底深海。

当他再次睁眼,眼前是一片雪白的世界——没有天空,没有大地,只有一间无限延伸的教室。课桌整齐排列,每张桌上都放着一张折纸小船,船上写着一个名字:冯文博、刘晓芸、温乐乐……最后一个,是“张小禾”。

一个小女孩背对着他,穿着褪色的红裙子,轻轻哼唱着:

“月亮船,摇啊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