伏羲明白,红云所说的“寄托”并非简单的对应关系,而是需要找到一种能够承载十二地支力量的存在,使其与天地五行大道、二十八星宿相契合。
只有这样,十二地支才能真正运转起来,成为天地间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伏羲回到自己的居所,开始闭目沉思。
他回想起自己观察星辰运转时的种种感悟,试图从中找到灵感。
不过伏羲并没有从中找到答案,无奈的他,决定游历整个人族,看看能不能从中找到灵感。
伏羲花费了数千年的时间,将人族的各大部落全部走了一趟。
最终伏羲在人族选择了十二个大部落,分别是困敦、赤奋若、摄提格、单阏、执徐、大荒落、敦牂、协洽、涒滩、作噩、阉茂、大渊献。
这十二个部落全都是拥有千万人口的大部落,分别坐落在人族的十二个不同的方向。
伏羲就让这十二个部落,分别代表着十二地支,并且要求这十二个部落为了人族,世世代代不得迁徙到其他的地方。
有了这十二个部落,十二地支彻底与十大天干紧密结合,人族的气运竟然也比之前稳固了三分。
与此同时,伏羲还打造了一个日晷,只要摆在阳光之下,就可以清晰地知道处在哪个时辰。
经过此事,伏羲的威望在人族之中更加的重,彻底坐稳了人族共主之位。
而伏羲直接离开人族祖地,选定一片平原建立了人族的都城,名为陈都。
之前伏羲在游历人族之中,也招揽了一批人族的贤者,辅助他处理人族的政务。
伏羲在建都后,开始着手整顿人族的秩序。
他深知,仅仅依靠“干支纪元法”和十二地支的寄托,还不足以让人族真正走向繁荣昌盛。
于是伏羲决定进一步推演天地大道,为人族制定更为完善的规则。
伏羲首先观察天地万物的运行规律,发现天地间的阴阳二气是万物生长的根本。
经过长时间的思考与推演,伏羲终于悟出了“阴阳五行”的道理。
他将天地间的五行——金、木、水、火、土,与阴阳二气相结合,形成了一套完整的理论体系。
伏羲认为,五行相生相克,阴阳交替变化,正是天地万物运行的根本法则。
只有顺应这一法则,人族才能与天地和谐共处,获得长久的繁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