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47章 工匠!技校的设想!

不管是打铁的铁匠,还是木匠、又或者是做工地的水泥匠等等,只要进入李祺麾下的产业,全部都是纳入了这个体系当中。

这也是李祺现在随随便便都能够招募到众多工匠的原因,因为李祺这边开出的薪酬待遇实在是太高了,形成了千金买马骨的效果,每次李祺需要人,只要一喊,四面八方的工匠都愿意云集过来。

现在都已经有山东、山西、河南的工匠来京城这边某生了,能够进李祺麾下的产业自然是最好的,不能进,也可以进其它的作坊、工厂,到处都需要有手艺的人,待遇比起以前来不知道好了多少。

不过巡查一番后,李祺这才意识到,自己的发展路线或许是错了,自己一个人纵然是有穿越者的眼光见识,所能够做的事情也是有限的,更多的应该还是要注重人才的培养。

和天津海军学院一样,自己有必要成立专门的工匠学校,专门培养工匠,培养研发人才,最终慢慢的到培养科学家的这一步。

现在除了这天津海军学院之外,不管是天津造船厂,还是遵化铁厂,又或者是天津水泥厂,都只是内部的一种培训、教育制度,并不是专门的学校,都是对现有的工人进行培训。

尽管效果也是非常不错,天津造船厂就非常的成功,培养出了大量的优秀造船师傅,为海航事业打下了雄厚的基础。

但教育这种东西,其实还是应该从娃娃抓起,要从娃娃培养起,从最基础性的东西教育起,万丈高楼最关键就是基础啊。

就像眼前来说,李祺明明已经给了图纸,这几百号工匠也是研究了好些天才研究的差不多,但制造的速度依然很慢,很多时候,这些工匠制造零部件的时候,都没有办法做到统一的标准和规格。

同样的一个东西,一个匠人做出来的和另外一个匠人做出来的就是有差别,没有办法互相使用,这就足以说明问题,想要在大明推行工业化,这可是不行的。

工业化的根基是标准化,可仅凭经验,永远造不出精密的器物。

归根结底来说,还是要从基础性的东西来教育,可大部分工匠都已经成年人了,都有着各自的经验,做事的事情都是依靠自己的经验做出,这做出来的东西自然就有差别了。

“工匠学校?”

朱雄英一听,顿时微微一愣,难以置信地看向李祺。

这工匠是贱籍,而学校自古以来都是神圣的地方,是教书育人的地方,读书人都是清高的,即便是考不上功名的读书人,那也是牛叉哄哄的。

现在竟然将工匠和学校联系在一起,还要建专门的工匠学校,你确定你能够招到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