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44章 笑傲江湖(万历二十五年)

然而,浙党首领沈一贯却操控科道言官,将反对矿税的奏疏悉数扣留。为了维护自己和浙党的利益,不惜与民争利,打压异己。

冬至日,北京钦天监的官员们紧张地观察着天象。他们惊恐地发现日食“食既,星昼见”。

在古代的星象学中,这被视为“主阴盛阳衰,神器易主”的不祥之兆。这个庞大的帝国,似乎已经被一种无形的阴影所笼罩,正一步步滑向深渊。

太仆寺报告全国马政崩溃,存栏战马不足永乐年间的三成。

战马,是古代战争中的重要战略物资,马政的崩溃意味着明朝的军事力量将受到严重削弱。

工部虞衡清吏司奏称,遵化铁厂年产生铁仅九万斤,不到嘉靖朝产量的四分之一。

铁,是制造兵器和农具的重要原料,铁产量的大幅下降,不仅影响了明朝的军事装备制造,也对农业生产造成了不利影响。

武昌蛇山之巅,楚王府的琉璃瓦在血色残阳的映照下显得格外刺眼。佃农刘六因反抗王府的压迫,被残忍地杀害,尸骨被挂在王府田庄的界碑上,以警示其他佃农。

刘六的妻子悲痛欲绝,带着三个孩子跳入长江。在跳入长江前,在船舷上刻下“田虎食人”四字。

而与此同时,在千里之外的紫禁城里,万历皇帝正悠闲地把玩着新贡的缅甸翡翠,他沉浸在自己的享乐之中,全然不知这个帝国已经危机四伏。

如果一切照常发展,十二年后,他的孙子崇祯皇帝将在景山自缢,明朝的统治也将宣告终结。

万历二十五年,成为了明帝国走向衰落的重要转折点。

在这一年里,明朝的政治、军事、经济、社会和文化等各个方面都出现了严重的问题。这些问题相互交织,如同一张紧密的大网,将明朝紧紧束缚。

尽管明朝在表面上仍然维持着庞大的帝国架构,但实际上已经摇摇欲坠。万历二十五年的种种乱象,就像是帝国崩裂前的血色黄昏,预示着一个时代的即将落幕。

朝廷内外开支庞大,北方战事吃紧,军饷耗费巨大;宫廷的修缮、皇室的奢靡生活,也让国库如流水般不断支出。为了填补这巨大的财政窟窿,一个看似能快速敛财的主意在明神宗心中萌生——派遣宦官担任矿监税使,到全国各地强征矿税、商税。

很快,一道道旨意从京城发出,被任命的宦官们如同嗅到血腥味的鲨鱼,迫不及待地奔赴各地。其中,陈增、高淮等宦官最为显眼。手握皇令,一路招摇过市。每到一处,便以天子之名,肆意横行。

在他们眼中,征税不过是巧取豪夺的借口,百姓的血汗、商户的财富,都是他们可以随意掠夺的对象。

武昌,这座长江中游的重镇,因其发达的工商业,成为了宦官们重点盘剥的目标。

陈增一到武昌便与当地的地方官吏勾结在一起,在城中各处设立税卡,无论是江上运输货物的商船,还是街边摆摊的小贩,都难以逃脱被征税的命运。只要货物稍有挪动,税吏们便一拥而上,强行索要税金。若是有人胆敢反抗,便是一顿毒打,货物也会被没收。

商户们苦不堪言,许多小本经营的店铺,因为沉重的税负,纷纷关门大吉。原本热闹的街道,如今变得冷冷清清。百姓们的生计也受到了极大的影响,一些靠卖手艺、做小买卖为生的人,也失去了收入来源……

(本章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