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要不让李剑垚去参与谈什么判,那一切都好说。
想了想之后,也确实给出了自己的一些建议。
“首先,发达国家正在经历滞胀,实际上就是经济衰退。
这个衰退实际上是多方面原因造成的,具体的原因按我的理解是经济发展中的一个必然,没有波峰哪来的波谷,谁也不能保证经济会一直保持高增长。
由于之前的经济政策,一些产业崛起,一些在发展中被波及的产业显然被忽略了,甚至只有活着的企业和产业才会被纳入统计。
这体现了计量经济学的一些滞后性,指标这个东西从来都是结果的呈现。
经济滞胀或者衰退是说和过去对比增量不足,随着总量的增加,比例显得低了,但如果是单纯来说量的对比那还是不容小觑的。
就比如,咱们一穷二白,每一点进步在统计的时候比例都高的吓人,实际上总量还是很低的。”
老头儿点了点头,他不是一个没读过书的人,说这些理解起来不难。
“其次,产业转移问题,过去的二十多年,很多产业从发达国家转移到西德、小日子甚至南朝甚至其他地区。
这部分产业都是发达国家在经过产业发展之后的一个必然选择,比如高污染、劳动力密集、技术含量低等产业在原本的地方会遇到污染治理、劳动力成本上升、产业升级等相应的问题。
小日子、西德的崛起一方面因为我们当初打那一仗,比如小日子距离更近,可以解决跨洋运输的问题。
一方面也是因为这些地方人口有优势,劳动力的成本更低。
但一定程度上来说,产业的转移的确给了相对落后地区一定的发展机会。
产业转移也不会在某一时间点停止,而是会不断的从先进地区到落后地区转移,从欧丑到小日子,也可能会从小日子到别的地方,又会从别的地方到更落后的地方,这是经济规律。
说回来,在我看来,四三方案对我们来说是必要的,我们从49年以来,在经济层面只有两种目的,一个是国防,一个是民生。
这点您应该是认同的,一个是守好家,一个是让人吃饱肚子。
花钱买设备、买技术,在现阶段必要性很强,但是长久来看,还是需要咱们自身有足够的造血能力,两条腿走路才能更稳。
技术我们可以消化升级,但设备总不能总指望着买,也要有消化能力才能实现超车。
换个角度来说,我们领先了世界数千年,近代的落后只会是历史中短暂的一瞬,我们在任何时候都得有俯瞰众生的信心和决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