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三岁……”苏锦瑟说到一半,突然回神,他说的是猫发财的年纪,嘴角不由露出笑意,无奈地哄着,“那你可以和猫吃醋的,毕竟我家猫发财三岁了呢。”

“你今日怎么有空,我听说舒王准备大婚,时间匆忙,要赶在崇王大婚前完成,官家不是把事情托付给你了吗?”苏锦瑟岔开话题,这个话题让她莫名有些羞耻,不得不抬出正事缓缓气氛。

这事官家做得实在是打脸舒王。要知道舒王也是去年及冠,比崇王还早一些,但婚事一直没有着落,杨贵妃视若无睹,官家不上心,到现在崇王日子都定下来了,御史台一拍脑袋觉得事情不对。

舒王为长,婚事连人都没有着落,崇王如何能越过兄长先行成婚。

这事没办法绕过去,杨贵妃明摆着不愿接手,官家更是一心向着来仪殿的母子,就把此事抛给了太子殿下,连人选都是让太子自己定,摆出了事不关己的敷衍随意。

苏锦瑟听了直叹气。一是为舒王,二是为太子。

舒王名义上母妃仍在,父母双全,哪有作为哥哥给自己挑弟媳的,这话传出去太子和舒王都不好做人,但是朝臣都知道这已经是官家最大的让步了,要求再多了只怕舒王的亲事就要毁了。

太子显然也知道这个道理,只好捏着鼻子把这个事情接了下来。

“就是为了舒王的事情来的。”说起这事,盛宣知也得无奈叹气。

朝堂政务多且繁杂,北边大辽蠢蠢欲动,西边吐蕃势不两立,南边诸番水火不容,东边又遇大旱,四周不得安宁,内部又时不时有小规模动乱。这只是国家政事的一小部分。吏治之事小到巩固堤坝,大到军/事战/争。

太子已经为此焦头烂额,偏偏官家不按常理出牌,把舒王大婚的事情压倒他头上,更是让他忙得脚不沾地。

“舒王怎么了?崇王十月大婚,现在已经五月了,只剩下五个月的时间了,人还没选下来,后面赶得很。”

亲王大婚自然是隆重之际,杨贵妃如此着急崇王的婚事,但还是留了一年的时间,更别说太子殿下,婚礼准备就花了一年半的时间,舒王只有五个月可不是太过赶时间。

“我之前给你送的那十三家娘子,舒王没有中意的嘛?”

太子作为男子于礼不能随意挑选各家娘子,选舒王妃这事就不得不落到太子妃身上。苏锦瑟当时看着那一叠叠资料就手麻,但还算冷静,让太子细细询问了舒王的要求,这才硬着头皮挑选。

没有读过书的不要,家世太过显贵的不要,容貌不佳或太过好看的不要……种种要求下来,最后只剩下十三叠资料还在案桌上。

“有中意的。”

“那不是很好,是谁?”

“太医院副院杨益的嫡次女三娘子。”

苏锦瑟和盛宣知对视一眼,见他一脸认真,这才吃惊说道:“真的啊!她的资料我不是没放上去吗?她是这批娘子中年纪最大的,和舒王同岁,而且据传言性子孤僻,一心扑在药房里。”

皇家选妻,选贤为第一要素,之后是家世,最后才能是才貌两项。

苏锦瑟能进来还是当初不知为何汴京传满了她贤良淑德,温柔可人,闺中典范的传言,杨贵妃信以为真,以为是性格软弱,好拿捏的人,这才让官家定下这桩婚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