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5章

这话并非大话套话,她本人是真心这么认为的。

毛思嘉当然不会在这个时候多说什么,对方说什么她都是点头。

这个村子确实是这个时候条件不错的农村,如果条件太差,也不太可能成为学校学农的基地。这不是说学校歧视相对较穷的农村,而是一般的农村不够显眼,在上级单位那里没有知名度,根本安排不上学农。

学农基地什么的,又不是学校直接和当地对接的。

毛思嘉一眼看过去,能看到一些土坯茅草的房子,但是并不多,砖瓦房占多数,光是这一点在此时的农村就是少数了。她好像听人说过,七八十年代的农村还很多茅草屋,茅草屋最大的问题其实不是漏雨,对于生活在其中的人来说,滋生在茅草中的虫子才是最困扰的。

有的时候就坐在那里,虫子就掉下来了。如果厨房在室内,需要生活做饭的,又或者干脆只是晚上点个油灯,烟气、火气起来了,熏烤到上面的茅草顶,虫子更是会扑漱漱地往下落。

对于虫子多的夏季,这简直就是灾难!

相较而言,砖瓦房就没有这些问题了。只是砖瓦需要钱,这个时候修一幢三间的砖瓦房,就算是节省一些,砖瓦恐怕也得三四百块钱了,再加上木头、石头、三合土(这个时候水泥在农村还非常少见)等等材料,以及人工(这个可以很省,因为村子里修房子都会在农闲的时候互相帮忙,所以很多是不收钱的,但是总得准备比较好的饭菜招待村人,讲究一些的还会备点儿小礼物,像是烟酒什么的),怎么也得四百多。

这个时候农民收入才多少钱?

不同于城市居民进厂当工人,一个月总有几十块的工资。就算是刚刚上班、工资很低的岗位,只要是正式工,也得有接近三十块,这就是一个底线!

这个时候的农村,贫穷程度,不是这个时代的人是很难想象的!

农民出工算工分,一般来说正常的家庭,处于只有两个壮年劳动力,同时孩子又没有长大时期...夫妻两个,工分在□□千分是正常的,这其中既有劳动工分,也有别的工分,比如给公社养猪什么的。

□□千工分算多少钱,这个不好说,看各地工分分值吧。有的农村效益好一些,工分就值钱,有的地方效益不好,每年收粮也不多,工分自然就不值钱了。

有些人觉得农村分粮,这一点比城市好。其实这是不对的,农村分的粮食并不是白给社员的,而是会从工分赚的钱里面扣出粮款。所以才有一些家庭,人口多,劳力又经常偷懒,评不上高工分,最后一年下来不止拿不到钱,反而要倒欠生产队粮款。

不过这也是极端情况,只能说正常的家庭,年收入一两百块是有的。

这是扣除粮款,以及从生产队领取各种农产品的花费之后得到的钱。除此之外,家庭还有开销,比如孩子读书买个本子,大人抽烟,买点儿烟叶。还有针头线脑什么的,农村生活很多都能自给自足,但也免不了有开销的时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