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00页

枭臣[校对版] 更俗 2064 字 2022-11-11

士气能维持不受挫,林缚使周同做了大量的工作,包括将战亡将卒尸体迅速运往乐清等地集中安葬,重残将卒迅速从战场撤到瓯海安置,留在随军医疗营就地救治的是伤势不特别严重,人数又极多的伤员。

当然最重要的一项,就是抚恤配田以及军功奖田。在林缚亲自督促下,已经在三月下旬就轰轰烈烈的展开了,这对士气的激励跟鼓舞有着立竿见影,持续深刻的作用。

残酷的战争,地方势力再能明哲保身,也很难避免会受到打击。人丁或逃或亡,或者战后给问罪、镇压,都会有大量的无主土地产生。浙闽军大肆进入浙南,即使不过分讹诈地方势力,也会将那些无主土地,视为包括奢家在内以八姓为首的宗族势力理所当然所应享有的战争红利而进行瓜分。

早年林缚率江东左军北上勤王,又与津海军联手收复河间府,林家在此期间伙同地方周、孙等族大肆侵占无主土地,跟这个没有本质上的区别。也因为这个,周、孙等族才彻底地支持淮东,并最终选择从津海追随林缚迁往淮东。

最大区别在于,奢家的权力根本就架构在宗族势力之上,只能将掠夺来的土地作为对附从宗族势力的奖赏。而从早期周、孙等族迁往淮东以及黄锦年、林续文等人最终从津海全部撤离之时,林缚在限制他们从地方兼并田地的同时,还给他们手里积累的大量资本找到更好的,也能让他们接受的出路——就是商贸及资本拓殖。

就样,林缚就从根本上避免周、孙、林、黄等族掺和进来加剧地方上的土地兼并矛盾。淮东军司内部对形成抑制土地兼并的统一思想,几乎就不存在什么阻力——这一点尤其重要。

即便是林氏,包括林续文在内,后期也是大规模的将数代人兼并来的田地出售掉,换成金银资本作为本金投入淮东钱庄进行资本拓殖。

唯有如此,林缚才能够获得足够多的官田,大规模的进行伤亡抚恤及军功授田。

让普通将卒效忠,在当世没有比授田更直接,更彻底的手段了。赏以金银,或许会让将卒感恩于心;有时纵兵大掠也是奖功、提振士气的一种方式;但授田,则能使将卒及其家小都感恩于心。

农耕社会,人依附于土地,聚群而居,任何性质跟程度的背叛不仅意味着土地有可能会给重新剥夺,也会使自己及家人在乡族面前给排挤,彻底抬不起来头来——从这一程度上,也使得授田将卒比其他人更忠诚,更英勇。

淮东军司的传统要有保持下去,而且也要避免引起地方势力的抵制,但同时林缚需要对浙南籍将卒进行广泛的授田,以尽快竖立起他个人及淮东军司在浙南的威信,以及确定不能给他人替代的统治基础,唯一的手段,就是使浙南战事骤然激烈起来,使伤亡抚恤还有军功授田的范围迅速扩大。

乐清、瓯海两县,虽说位于永嘉江下游的河谷平原,但境内多山,田地数量远不能跟海陵府、平江府等地的府县相比。

从乐清、瓯海两县能接管、清查出多少公田,这时候还没有最终统计出来,但不大可能超过十五万亩。即使将温岭、回浦以及南面的横阳、平明等县加上,从永嘉、台州两府能获得的官田总量也许会有四五十万亩——相比较淮东当初从崇州一县就获得近四十万亩的官田,就可以知道浙南粮田的紧张。

永嘉府东部及台州府东部加起来约说才五个县,却因为境内广泛分布近海河谷平原,是浙南土地及人口资源最丰富的地区。在经历残酷的战事后,五县人丁约还有十一万余户,应该占了浙南三府的一半还多。

五县十一万户,约有七八成都是无地的穷苦佃农。这次对新浙南军将卒进行抚恤及军功奖田,直接涉及到的浙南籍寒门子弟就有六千余户,授田总数约九万余亩水旱田。

六千余户寒门子弟,约有半数是原浙南抵抗军的将卒,有相当一部分是新浙南军组建之后从地方招募加入的乡勇,也有相当一部分是天水、梧埏、樟都三寨投降的乡兵。他们有个特点,对奢家,对浙闽军没有太多的认同感,之前对淮东军司的认同感虽有,但也谈不上多深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