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三妹道:“我二人自出生时便与父母分别,乃是大兄抚养长大,因此并无名姓。虽自拜了黎山老母,但学艺未精,故而也未得赐名。”杨二郎亦如此说。
老者点了点头,说道:“既然是这样,不如我便与你二人取个小名,方便呼唤,若日后黎山圣母要为你取道名,自也无妨。”
两人闻言,满心欢喜,皆恭敬拜倒在地,静候赐名。
老者斟酌了一番,看向杨三妹道:“你花容月色,青春靓丽,便取个‘婵’字,意为婵娟华美,何如?”
杨三妹得了姓名,开心道:“杨婵多谢仙人!”
老者又看向杨二郎,道:“你为兄长,又有孝心。当夷灭祸患,降戬福分,便予你个‘戬’字,可否?”
杨二郎再拜道:“杨戬多谢师父赐名!”
自此,杨二郎与杨三妹,便各自有了姓名,唤做杨戬与杨婵。
得过姓名,杨戬便正式拜师,对老者三跪九叩,行奉师礼。而杨婵,则有黎山老母为师,倒是没有拜在老者的门下。不过两人兄妹情深,此次杨婵又因师命出山,未救得生母,却也无颜回去,因此便请求留在这灵台方寸山、斜月三星洞中。
万幸的是,老者却也没有将其赶出门去,反而还赐下了小名。
这小名,非是道名,但却也有一番造化。老者言出法随,两人得了姓名,便觉得焕然一新,脱胎换骨,仿佛多有造化玄机沁入一般。
杨戬拜师之后,请问师父姓甚名何。但是,老者闻言,却只是微微摇头道:“我隐世多年,道号便不提也罢。你若诚心,自知有一个师父便是了。”
询名无果,杨戬便不敢追问。自那之后,两人便留在三星洞中,日夜听闻老者讲教。
老者讲法无微不至,既有言语礼貌,洒扫应对,进退周旋之节。舞剑骑射,讲经论道,兴兵挥帅之阔。儒墨道法,医农名杂;阴阳纵横,小说兵家。无所不包,无所不有。
虽说,这些经论却是没有杨戬期待的神通之法,但是却各自都是一门深厚至极的学术。杨戬聪慧,知道师父不可能浪费口舌,便尽心听学。而在这个过程中,他更发现杨婵受益匪浅,神通法力似乎一日千里,增长神速,便更知道老者的言教绝对是顶级的学问。
偌大的三星洞,其中却并没有什么弟子,只有老者与一头白羊,显得很是孤寥寂寞,两人倒是给这三星洞带来了许多生趣。